修仙与觉悟
易经作为五经之首,在自己的认知里一直是高深莫测,颇有玄幻色彩。今年有一些朋友推荐学习,便开始自学了解这中华传奇文化。周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易,即变易、简易和不易。 变易表示宇宙总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简易表示复杂现象背后由简单法则驱动,而不易则表示变化中不变的规律,奇妙的是这些哲学思想也和现代科学的实践高度契合。 所谓大道至简,我们所处的万千现象是由牛顿定律、质能方程、熵增原理这些简单模型概括表现出来的,而熵增的必然性确保变化永不停止,稳定只是暂态,同时熵增本身 绝对单向的不可改变则体现了“不易”的法则。 各类宗教学派、科学研究、觉悟经典等总会用大量的论述和不同的概念定义来阐释说明本质的真理,而如图一用数学公式的优雅简洁,又直指本质的阐释真是与我心有戚戚。 其中Φ:代表终极真理(道家的太极、佛家的空性、本体、宇宙常数),自我:指主观的分别心、执念、偏见(这里的自我用执我更贴切些),认知:指一切概念、语言、逻辑的建构(即“名相”,我们如何理解感知自我和客观的自然), →0:趋向于消解(归零),而非绝对的虚无,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纯粹觉知(佛家的“空”)。因此,凡人的修仙之路大体也在此框架内。要想趋近0,要么分子为0,要么分母无限大,或者大幅度缩小分子,增大分母值。 “执我”的消解: 所有痛苦、困惑都源于“自我”的分别(好坏、得失、你我)。当主观执念减弱,世界不再被扭曲认知,本质自然显现。类似道家“无为”、佛家“无我”、儒家“毋意必固我”。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和蝉与斑鸠,以前以为表达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后来才明白逍遥之境为“无所侍”,无所侍是精神的“减负”与“解放” ,是驾驭内心世界的强大。佛教的密宗等通过“视师如佛”指导以求优化和加速修炼过程,而道家的“内丹术”则提供了另外一套修炼方法,这两类“修仙”门槛都极高, 除了有名师指点,修炼者还得有极高的资质和毅力才行。于是儒家孔子的“玩索有得”更适合象我这样的普通人,不求精进,不求所成。除了传说中活了150岁的张三丰,活了800岁的陈抟,鲜有听说真正的成就者。那么修仙的目的何为?长生不老不死是不可能的,本身就违背天道,其神奇的功效体现在: 1.健体效益:深度放松、改善睡眠、增强免疫。2.明心智:通过凝神静虑的练习,能极大地提升专注力,获得内在的平静与喜悦。 3.对生命过程的深刻体验:更敏锐地感知自身能量的流动和变化,体验到一种与宇宙万物相连的合一感,这是一种极高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于是,修炼便是一种追求过程的美妙,关于如何更好地活着,而非无止境的长寿。